【学在兰大】文学院网络教学大家谈(四)

  • 发布时间:2020-03-24 11:10:17
  • 数据来源:兰州大学
  • 浏览量:75050

: 2020-03-23 阅读: 112 来源: 文学院

为了在疫情防控期间保证教学质量,根据教务处与研究生院统一安排,文学院认真部署,组织任课教师分享在线教学经验,研讨在线教学方法,创新在线教学实践,探索在线教学未来,通过“网络教学大家谈”系列,积极交流,认真反思,总结凝练,广泛推介,努力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条件下的教学水平。本期摘录杨玲、马梅萍、梁波、杨许波、万红等五位老师的在线教学体会,供大家学习、交流和分享。

杨玲:在迎接挑战与借鉴先进中坚守师道

杨玲老师为本科生开设《〈诗经〉〈楚辞〉研究》课程

不知不觉网课已上了六个星期,学院让写一写感受,我想刚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把六个星期的网课做一个小结,对后面的教学或有帮助,于是欣然应允。

我这学期承担着萃英学院的课程。开课前,我发现这学期的课与以往相比有两个明显不同。

一是学生不同。因为我的课上课时间与萃英人文班的一门必修课冲突,这次选课主体由萃英学院文科学生变成萃英学院理科学生。一群以数学、化学、生物为专业的孩子要跟着我学习古老而难懂的《诗经》《楚辞》,该怎么教?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我首先和同学们做了沟通交流,了解他们选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然后对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做了微调,尽可能把文理两部分学生都兼顾到。

二是上课方式不同。因为疫情,以往运用得非常熟练的教室面授要换成师生两不见面的网络授课。在网络平台的选择上,经过多方尝试后,我选了QQ语音。QQ语音不但使用简单(建一个群,有一个双声道耳机即可),而且可以和学生直接交流。上课过程中,老师可以随时提问,学生可以即时回答。当然,老师需要提前把课件和上课要用的一些文献上传发给学生。

六个星期的网课上下来,我自己觉着,网课上得如何,有两个因素比较重要,一是学生自律与否,二是老师能否调动学生。3月12日我听了清华大学相关老师关于如何上好网课的一场讲座,就网络课程的设计,这位老师提出三字原则:碎、动、减。“碎”指一节课时间不能太长;“动”是把学生调动起来;“减”是减少课程内容。我觉着其中最有用的还是“动”。要调动学生,一靠课堂提问,二让学生参与教学。我讲的是诗歌,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讲解前我会点名让学生先朗读一遍。通过朗读,我发现文理学生有一些我事先没有想到的差别。譬如人文班学生不会犯“栗”“粟”不分的错误,但理科班学生就会。发现此类问题后,我就即时解决。这是提高理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第一步。再如,在讲解篇幅较长的诗歌时,我会留一部分内容给指定学生,再一次上课时先让他们给大家讲,我修正补充。学生的表现常常超出我预期,如此一来课就上得较为顺利。

线上上课之外,我在课后会花点儿时间,或解答学生问题(比较少),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这也是清华老师的讲座中提到的)。这么做可以起到补充、巩固线上教学的作用。

萃英学院的学生基础好,学习态度端正,和我配合比较默契。假如他们在和我互动中做得不够好,课后会给我留言,或道歉,或解释原因,这让我有点儿感动。我想只要师生有心、用心、齐心,网课一样可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学的影响。这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能为国家尽的一点儿绵薄之力。

马梅萍:在平台使用探索中加强互动与教学创新

马梅萍老师为本科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民族文学》课程

本学期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原因,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开始向线上转变,我本学期给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国现当代民族文学》,亦适应形势建设为线上网络课程。因担心直播课程会在用网高峰期出现不通畅的情况,所以本门课程采用的线上教学模式是速课录播。为确保与学生沟通更及时,在线上网课录播、互动平台之外同时建了学习QQ群。课前一周内,我先将教学PPT、需要阅读的教学资料、相关教学视屏资源上传,在系统内和QQ群同时发信息通知学生提前阅读材料、浏览PPT。课前一天,我会认真备课,把第二天课上讲授的教学内容录制成几段速课上传系统。因为以前很少接触网络教学,所以第一次录速课时手忙脚乱、茫无头绪。先是用EV录屏,在操作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后转用超星速课。第一次录课时按照百度上提示的速课录制方法,现学现卖,要么是录了点击保存后系统没有保存,要么是录的时长太长上传后无隐无踪,一遍遍的重来,整整折腾了半天才学会录制速课。上课当天,我会在课前十分钟左右在系统内开启签到功能,然后分别在系统内和QQ群里通知学生开始上课签到。上课后建立讨论话题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在看完当堂课程速课内容以及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后,根据课程内容参与讨论,发送讨论观点,我阅读后在系统内点赞、打小分鼓励,同时在QQ群与学生就比较集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同学们踊跃参与课程,显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为督促学生学习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会定期在系统内向学生发布作业、及时批阅,并就相关问题在QQ群或系统信息里与学生进一步沟通。概而言之,这段时间的线上教学教学效果很好,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互动,增进了师生情感。

梁波:在实践与创新中教好《大学写作》

梁波老师为本科生开设《大学写作(一)》课程

本学期我讲授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写作1》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学写作,更具体一些是小说写作。受新冠疫情影响,课程改为线上教学,虽然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我感觉其中的核心要素是一以贯之的,只要紧紧把握本门课程的特质,同样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首先,把握写作课程的实践性。对于文学写作而言,人们似乎更强调创意,而忽略了将创意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难度。特别是学生刚刚学习写作较长篇幅的作品,开始时的艰难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现在处于一种分散独立学习的状态,一个人战斗,很容易感到气馁,所以需要注意营造共同写作、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我的办法是尽量将写作过程进行拆解,在线上分期布置任务,先大纲、然后开头的设计等,逐步将学生引入到写作实践中,同时获得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成就感。

其次,强调文学写作的逻辑性。新学写作的同学很容易过度追求文学写作的个性化,只在意自我表达,而忽视读者理解,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为此,我在学习通上设定了一个作品的大致情境和人物,要求同学接龙续写,可以翻转,可以新增人物,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参与。接龙的写作方式肯定不容易形成统一的、具有良好整体性的作品,但由于必须在之前的既定情节上展开写作,对写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好的训练,同时也吸引了大家的共同注意,创设了实在的写作场域。

最后,鼓励文学写作的创新性。任何工作都需要创新,不过文学写作的创新有其独特之处,它不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进步,每一次具有突破性的写作都是一种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开始。也就是说,文学写作自我进化的要求是一种否定性的创新。因此,当我们面对众多伟大的、优秀的作品时,可能并不是要从中学习怎样写,而恰恰是学习不应该怎样写。这对于教学来说实在是一个大大的悖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文学写作课程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为学生提供写作实践行动的压力和写作思维创新的动力。

杨许波:利用在线教学优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杨许波老师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2》《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研读(下)》

线上教学以来,我充分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腾讯课堂、微信群、邮箱等方式,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为本科生在线讲授了《中国古代文学史2》《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研读(下)》两门课程。

刚开始进行网络授课时,很不习惯。因为我讲课喜欢看着下面听课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反应时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而网络授课全程面对电脑,再加上上课的学生都未曾谋面,无法想象他们听课的反应。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传统的线下教学相比,网络授课虽然无法做到师生共处一个空间进行面对面授课,但同时又有许多传统教室授课无法比拟的优长,个人感受较深的有四点:

1.在线分享教学资料方便快捷。可以提前上传课件、论文、著作、音频、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料,也可以直接将网络链接通过微信群随时推荐给学生。

2.在线开展活动省时省力。我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2》课程选课学生有112人,线下授课的话点名签到就要花去将近十分钟,费时费力,网络平台签到,就灵活自由、省时省力得多。同样,在线开展讨论、测验、问卷调查、布置作业、考试等,都容易了许多。

3.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实时高效。教学平台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导出数据,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与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保存教学过程性材料简单易行。不管是在线直播、速课,还是微信群、qq群等讨论,在线教学的过程性材料都会自然保存下来,方便学生以后学习时回看,也方便教师搜集资料进行后续的教学研究。

总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并不矛盾,在以后的线下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结合课程特点,不断更新内容,创新方法,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万红(MAN HONG ):在经验分享与交流中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万红老师为本科生开设《当代韩国文化艺术研究》

疫情期间,学校采用了在线授课方式,不仅是“停课不停学”的重要举措,更是未来教育的新常态。带着激动和对在线教学懵懂的心情,我开始了直播教学的新旅程。

刚开始,对在线教学如何操作,感到有些困难,更别说怎样上好一堂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有效评价,对于这些,只能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形容当时的心情。这时候,学院微信群里,院长带头与各位老师发一些线上教学操作程序的心得,与大家分享,我也借此机会掌握了一些编辑处理等方法,在线教学才得以顺利展开。

我先是在个人平台中把一些学习资料和PPT发给学生,然后又跟学生建立了微信群。学生们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我们一起学习起来就很顺利。故此,在后续的上课中,我在学习通APP的通告模块中通知学生提前预习每一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微信群里讨论和布置作业,同学们的讨论都很积极热烈。课后,同学们还会看回放,以加深理解。

在线教学有些方面与线下教学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在强化知识巩固的同时,在良好的知识共同体氛围中,与同学们一起解读“当代韩国文化艺术研究”课程中一些新问题与新现象,也是一种挑战。

在线教学是新生事物,文学院的所有任课教师都面临着考验与挑战。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在线教学的形式、手段、理念和内容,总会感到陌生、疑惑和困难。但在形势和需要面前,文学院教师积极探索、学习、交流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在保证在线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到了很多技能,积累了优质经验,为将来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做好了准备。


相关词推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通过本网发布的作品,本网受著作权人委托禁止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书面授权的情况下转载使用。

【报案平台】- 【区域合作】- 【广告合作】- 【公司介绍】- 【诚聘英才】- 【营业执照】- 【网站声明】- 【网站介绍】

投诉电话:010-60685631    投诉邮箱:chinazjzs@126.com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开放东路—号209室

高考、招生考试、高校招生计划、简章、重点院校、普通高校、民办院校、分数线查询—教育招生网为您择校提供便捷服务

北京东方鹏翔网络科技公司主办    京ICP备13039119号-2    京公网备案信息1101160200054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